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其特征为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神经、精神、感染因素所致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一般来说,中青年是高发人群,其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诊断
IBS诊断标准以症状学为依据,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推荐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IBS罗马III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治疗
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个体化方案,应积极寻找并祛除诱因,减轻症状,治疗只限于对症处理。
1.调整饮食
详细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其与症状的关系,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高脂肪食物抑制胃排空,增加胃食管反流,加强餐后结肠运动。高纤维素食物(如益体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2.心理和行为治疗
对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具体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对于有失眠,焦虑等症状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缓泻剂(作用温和,起效较慢,例如杜密克等)、肠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如益体素)、肠道功能调节药物(得舒特等)。
广告:益体素具有很好的持水性,未消化的益体素促进了肠道的蠕动和粪便的排出。同时在大肠内部分益体素可以被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发酵利用,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而降低肠道pH值,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湿润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从而双向调节肠道内环境而防止便秘的发生。
同时益体素通过选择性的刺激结肠中有益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可以帮助抵抗感染,保护肠粘膜,减轻腹泻症状,并降低癌症的危险性。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