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朱林森 : 贫困户的"老熟人"
    作为全国第一移民大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的淅川县,为南水北调“国家行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其中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老县城就淹没于碧波荡漾的丹江湖底。
5月13日,记者在淅川县委政法委王胜海的带领下前往老城镇采访。
新修的柏油马路,宽阔又平坦,见证着淅川县近几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发展建设的速度与效果。道路两旁的麦田随风翻动着金色的细浪,一个丰收的季节正在到来。
“少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记者有幸感受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所描写的情景。不少农民已经把收割了的籽粒饱满的油菜棵摆放在场院晾晒,一个大妈正挥舞着连枷击打着场院的油菜棵进行脱粒。 
提及老县城,王胜海说:“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位于水库上游的淅川县城将淹没于水下。1959年,县城开始迁建于上集乡(今淅川县城)。为了安置老县城附近的居民,并且让人们不忘淹没于水下的老县城,就在附近新设立了老城乡(今老城镇)。”
在老城镇穆山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了正在与驻村工作队员商议帮扶工作的淅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林森。
“按照县委扶贫工作的安排,我分包老城镇,具体联系穆山村,同时县委政法委还分包马镫镇任沟村和厚坡镇王寨村。在穆山村我分包刘合玲、胡夫荣、刘秀金、侯秀芝4户……”对于这4户群众家庭的具体情况,朱林森了如指掌,对于这些家庭的脱贫致富项目已经作出了详细的安排。
记者随手翻阅了朱林森携带的装得满满的“扶贫工作资料袋”,看到里面装着《脱贫攻坚政策文件汇编》《淅川县精准扶贫100问》《脱贫攻坚驻村工作日志》等文件材料。他的驻村工作日志里面记满了他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和规划。
驻村第一书记李向东说:“朱书记每周都要来一次调研指导扶贫工作,走访贫困群众,手把手教大家致富之策。同时,还要求我们学深学透扶贫政策,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站在身旁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田野把自己的手机递到记者面前说:“你看这是朱书记专门建立的‘穆山精准扶贫’微信群,把参与扶贫的工作人员、村组干部和贫困户都加了进去。这样方便了大家及时沟通和工作开展,贫困群众有啥要求随时都可以让大家看到,我们开展工作随时可以‘现场直播’。” 
“走,我们到贫困户家里去看看吧。”走在蜿蜒的羊肠小道上,朱林森不停驻足和正在田地里干活的村民打招呼。可以看出,他们都是老熟人了。
在贫困户刘秀金家低矮的土坯房里,朱林森仔细询问了他家新种植的杏李树成活率咋样,新发放的花生种子种上了没有。
“朱书记‘五一’来走访时,刚好老刘家在县城上高中的闺女放假回来,就给了她500元生活费,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理想大学。”田野小声告诉记者。
走出刘秀金的家,往远处望去,就是丹江水库库区的一角,清清的丹江湖水在周围青山的掩映下,显得碧绿而浩渺。
据淅川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袁宏伟说,淅川县政法系统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抓实抓牢,在全力做好各项政法工作的同时,组织全体干警利用节假日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家中,问情况,理思路,帮资金,教技术,让户户有致富项目,用项目助推脱贫。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