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2015年11月18日位于湛河区李苗路一处DN700mm供水主管道爆管,平顶山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管网管理处用了24小时完成了原本72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11月25日,位于市建西温集郊外田野空地一条DN500mm的供水主管道爆管,他们克服了不通电不通车道路泥泞大型机械无法作业的困难,用了近20个小时,完成了过去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12月31日,曙光街与体育路交叉路口DN500的供水主管道爆管,仅仅用四个小时就完成维修。
一次又一次抢修,一次比一次高效,让鹰城的百姓用水越来越顺畅。如此快速高效的维修,供水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首先与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变被动抢修为主动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对全市管网各项运行参数进行科学评估,科学合理的将各项工作前移,提前做好抢修准备工作,不断完善抢修应急预案。增加巡视频次、细心保养阀门,发现损坏阀门及时更换,2015全年,他们共维修阀门217台、更换阀门49台,既保障了管网的平稳运行,也为每次抢修快速精准关停水创造了条件。
其次,一代又一代劳模精神的传承,形成了供水抢修队伍吃苦耐劳,敢打硬拼,战天斗地,一心为民的精神法宝。这是一个劳模云集的团队,这个96人的团队,有全国劳模顾玉贞,省级劳模侯志勇,公司劳模李红卫,李敢,常俊翔,于迎雁等8人,在他们的带领下,新一代的管网人也成长起来,涌现出了敬业爱岗战天斗地连兵兵、常远、李栋等人。这些年轻人和老队员一起在2014抗旱抢险战役中顶烈日、冒酷暑修建二次提灌站,九下刁河渡槽安装十八台大型水泵调水援平,获得了省“青年功勋突击队”、“青年文明号”,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管网处抢修三队是一支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队伍 ,这支队伍在队长连兵兵带领下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2015年11月25日,位于市建西温集郊外田野空地一条DN500mm的供水主管道爆裂,由于管道爆裂点位于田野池塘底部,又恰逢刚下过今冬第一场雨雪,泥泞难行,机械很难进入,只能依靠人工开挖。要开挖抢修需排空污水塘里的积水,但是空旷的田野又沒有给抽水泵提供动力的电源……面对这一个又一个困难,就是这些年轻的抢修队员肩扛手提运送机械,不怕脏臭抽排污水,挥锹舞铲子进行开挖,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在污泥里摸爬滚了20个小时,完成了过去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提前52小时恢复了供水,抢修完毕后,累得精疲力尽的他们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倒头便睡。
精神的传承给了他们战天斗地,敢打硬拼的精神动力,而开展“师带徒”、“传帮带”、“技术比武”等活动,则在技术的传承上起到了大作用,活动中老带少,熟巧带生手,结对子,手把手,一对一,一帮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大幅度提高青年职工的能力和素质,涌现出一批技能型人才,为抢修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工作中近20对“师徒”形成你超我赶的良好氛围。
阀门班班长段献彬,他对全市近1500处阀门分布位置铭记在心,脑子里有一張活的管网图,为了配合停送水、开关阀门,带着徒弟刘迎旭走遍了全市的各个角落,把各条管道的走向,分布,阀门的大小等信息一一传授给小刘,小刘用心听用心记,现在对全市的管网阀门分布也稔熟于心。青年职工张鹏不但自学挖掘机操作并苦练技术,又带出徒弟张鑫,他二人在抢修工作中充分发挥挖掘机的作用,为抢修争取了时间。
积极的探索创新管网抢修技术,提高抢修效率。他们积极开展小改小革、创新维修等,先后改造了一系列小工具、小技术,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小改造,解决了工作中的大问题,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管网管理处抢修工段段长李敢仔细摸索,尝试在抢修节专用扳手上加装弹簧卡扣,上抢修节螺丝的时候卡扣直接卡着螺丝不再打滑,经过不断改进,他成功的完成了扳手的改装。以DN100mm的抢修节为例,以往的扳手安装一个抢修节需要半个小时左右,而使用改装后的扳手仅需10分钟左右就能将抢修节安装完毕。改装后的扳手目前在管网处已普及使用,被称为“快速扳手”。
省级劳模侯志勇不断探索抢修新方法,发明的“三瓣卡”抢修补漏方法把72个小时抢修补漏的时间缩短到8小时,这项发明在全省供水行业技改评比中获得过一等奖。近两年他又发明出“水泥管内支护板快速补漏法”,大胆应用了“环氧树脂补漏法”,各种办法都使抢修时间大大缩短。例如:姚电大道与亚兴路口一处管道维修中,原本36个小时的维修时间,使用“水泥管内支护板快读补漏法”仅用了4个小时。而这种抢修法自发明已之后共使用7次,截止目前没有出现后期技术问题。
2015全年,管网管理处共累计抢修1298起,其中DN400mm以上的管道37起,维修最长时间未超过36个小时,他们的努力基本上已经改写了行业对外承诺的抢修时限,最大化的保障了鹰城正常供水。(海亚亚)
扫一扫分享本页